[鼠眼观市]史能为镜乎?

2006年上半年,可算作牛市的第一波。五月中旬,当大盘突破1600点时,有媒体惊呼:从1300点到1400点,用了37个交易日;而从1400点到1500点,用了7个交易日;从1500点到1600点,只用了3个交易日。“加速”往往是“见顶”的征兆,于是两天后,大盘果然噌地一头栽了下去,陷入了长达三个月的调整期,直到八月底方才重现牛气。

现在,我们又面临这样的境地,只不过这次指数和时间的跨度都大了一个数量级:从1000点到2000点,用了接近18个月;而从2000点到3000点,用了3个月;从3000点到4000点,只用了32个交易日。看看1300点到1600点的日K线,再看看1000点到4000点的周K线,您有什么感想呢?

史能为镜乎?这是一个哲学化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无论事物怎么变化,其内在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改变;我们也可以认为当外在环境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后,以前的运行法则将不再有效。

于是问题归结为,我们的股市是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总结一下我们对这次牛市根基的看法,不外乎以下两点:
1.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同股同权”,大股东有了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激励,也可以说是有了“粉饰财务报表”的激励。
2.人民币长期升值预期不改,国内热钱泛滥,股市上“僧少粥多”,于是和尚们自然吃得撑破肚子。

从三五年的时间跨度来说,这两点的确是“本质性”的。不过再看远一点,看到十年、二十年后呢?其实这无所谓了,现在股海里的弄潮儿有几个能坚守到那时呢。

山雨将至乎?我已无力猜透。

《[鼠眼观市]史能为镜乎?》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