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眼观市]小米是IoT时代的钥匙

本文标题并非我的原创,其出自雪球大V“粮厂研究员Will”一年前发表的文章《我为什么重仓小米(一): 小米是一把钥匙》。文中提到:“小米是一把开启万物互联之门的钥匙。当你在衡量这把钥匙的价值时,应当洞见到门开启后的大千世界,而不是关注钥匙本身。”这一观点与我两年前开始建仓小米时(见《下一个起点》一文)的初衷非常相似。

2020年初,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正处于遮天蔽日的华为阴影之下。当时我曾说过,“尽管小米手机将一直面对华为这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但小米的IoT(物联网)业务面对的却是一片蓝海,有望对传统厂商形成致命的降维打击”。然而,我没有料到的是,在过去短短的两年里,小米集团以及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为被美国断供、小米被加入美国军方黑名单后又在官司中胜诉、荣耀重出江湖、小米宣布进军智能汽车业务,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剧变叠加中概股的潮起潮落,让小米的股价走出了过山车般的走势。

2022年初,小米因再次跌破17港元的发行价而成为并不光彩的热点话题。如同资本市场数十年来一直重复的故事那样,股价的下跌总是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唱衰之声。投资者总是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为高涨的热门股唱赞歌,向腰斩的落难股踩一脚,正是股市中人性最真实的体现。但是,正如我在《穿越小米的寒冬》一文中所说,只要当初决定持股小米十年的逻辑没有发生改变,我就会继续陪伴坚守小米的未来征程。

在我长线投资小米的决策中,最核心的逻辑即是Will所说的“小米是一把开启万物互联之门的钥匙”,这一点在小米进军智能汽车业务后变得更加清晰。虽然智能手机业务是小米现阶段的基本盘,但如果仅仅着眼于深陷红海竞争的手机市场,很难看清小米的真正价值。唯有深刻理解未来的IoT市场上小米、华为、苹果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与Oppo、Vivo、格力、美的、海尔的差异之处,才能更好地判断小米的未来:

1、IoT是一个以硬件为基础的超大市场。不同于互联网领域的“赢家通吃”,IoT市场与手机、汽车等其他硬件领域一样,既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也受到厂商产能与销售渠道的限制,难以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小米、华为、苹果并非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小米不需要战胜华为,也不需要战胜苹果,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做到。我更相信这三家厂商会凭借科技、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的巨大优势,依靠各自的“米粉”、“花粉”、“果粉”的基本盘,不断蚕食传统厂商的地盘,走向寡头垄断的终局。

2、IoT是一个流量门槛极高的市场。在这里,小米、华为、苹果都应算作“掌握IoT时代的钥匙”的厂商。其原因是,IoT时代的各个流量入口,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手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路由器、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家居平台、智能汽车等,这三家厂商的覆盖最全面,已建立广泛的消费者认知,初步占领了消费者心智。其表现是,小米、华为、苹果都是成功破圈的“全品类”品牌,无论这些品牌推出什么新品类的产品,都能在各自的用户群体中得到积极的响应,获得可观的销量。相比之下,Oppo、Vivo难以从手机业务破圈,格力、美的、海尔等传统家电厂商缺乏IoT的硬件流量入口,很难在未来的IoT时代从小米、华为、苹果处虎口夺食。

3、IoT市场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正如许多人所看到的那样,IoT市场距离真正的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初级阶段,IoT市场的生根、发芽和推广严重依赖于所谓的“极客用户”,而这正是小米、华为、苹果的巨大优势。在当前的手机市场中,Oppo、Vivo的主要优势在下沉市场,其极客用户的比例远小于在城市市场占优势的小米、华为、苹果(数据来源于卢伟冰的小米2021投资者交流日演讲)。在智能手机的基本盘上,极客用户对智能手表(手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与手机的互联互通需求保证了手机厂商相应产品的销量底限——这是许多小米、华为、苹果的手机用户购买同品牌周边产品的最大理由,也是销量集中于下沉市场的Oppo、Vivo的最大劣势。除此之外,小米应对“IoT初级阶段”的另一个杀手锏是极致的企业运营效率带来的性价比优势。相比格力、美的、海尔等传统家电厂商,小米的智能家居产品不仅不会提高价格,反而价格更低。对IoT互联互通暂时无感的普通用户,可以仅仅因为小米相应产品的价格优势,而一不留神踏入小米智能家居的“大坑”,不知不觉成为小米IoT业务的种子用户。

4、智能汽车业务是未来IoT市场升华的点睛之笔。现阶段的IoT市场以3C产品为主,大部分产品单价不高,难以取代智能手机的营收支柱地位。这一点将随着未来智能汽车市场的爆发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小米、华为、苹果都已正式进军智能汽车业务,这使得它们有能力在不远的将来占领用户生活中的一切可联网设备,实现IoT生态的完美闭环;同时,高单价的智能汽车有能力贡献不亚于手机业务的巨额营收,成为厂商的第二增长曲线。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新能源车企已经取得先发优势的前提下,新入局造车的手机厂商可能会错过风口。事实上,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02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有784万辆。因此,在未来的10至20年间,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市场空间将达到上亿辆的数量级,这是任何一个厂商都无法单独吃下的巨大缺口。还应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并不等于“智能汽车”;例如,2021年风靡全国的比亚迪DM-i系列无疑是极为优秀的新能源汽车,但它可能还没达到“智能汽车”的基本门槛。这意味着属于智能汽车的风口相比新能源汽车更加延后,在2025年前后入局智能汽车业务正当其时。而在智能汽车业务布局上明显掉队的Oppo、Vivo、格力、美的、海尔等厂商,很可能在未来的IoT市场中彻底边缘化。

最后,既然小米、华为、苹果都是IoT时代的钥匙,为什么我要选择小米这把钥匙?一方面,主观因素是我认同小米的价值观,信任雷军这位舵手,多年来家里买过20+部小米手机和100+件各个品类的小米产品并获得了不错的体验;另一方面,更客观的原因是,华为没上市、苹果是美股,我们能为未来的IoT超级赛道下重注的只有港股通里的小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