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IPO重启时,我曾写过一篇《新股改革路在何方》,质疑高价市场化发行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和能否提高散户中签率的实际效果。从6月11日证监会正式施行新股改革指导意见至今,恰好已有半年。新政到底给市场带来了什么呢?事实上,这一改革对沪市是颇有成效的,但在只能发行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深市中却依然任重道远。
时隔数月,回顾当初我对发行市盈率“仅有”30倍的桂林三金和万马电缆的质疑,显然已成为一个笑话。近几周里以六七十倍市盈率发行的几只中小板新股依然获得0.2%-0.3%的超低中签率,上市后依然不费吹灰之力地获得翻倍涨幅,无不昭示着“新股不败”神话的进一步根深蒂固。
截至本周末,深市平均市盈率为46倍,远高于沪市的28倍;深综指和中小板综指都已创出年内新高,后者甚至已逼近上一轮大牛市中的历史高点。毫无疑问,这些天价新股功不可没——不仅是它们本身的“高举高打”,还有对市场中同类股票的示范拉动作用。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天价发行,不仅没有降低人们的打新热情,也没有消弭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巨大差距,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二级市场的泡沫化。
反观沪市,今年发行的几只大盘股的市盈率并不逊色于中小板,然而由于盘子巨大难以获得游资青睐,才真正凸显了“市场化发行”的威力。除了中国国旅之外,今年的沪市新股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熊股,无论开盘涨幅高低,第二天开始都一路走跌向发行价靠拢。其中尤以招商证券为甚,上市当日涨幅不及一个涨停板,现在更是只比发行价高几毛钱。由于限制网下配售对象不得参与网上申购,也限制了单一账户申购上限,散户中签率也确实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从我这样的小本散户居然能在半年里三次中签就可以看出。
在第一只上市首日破发股出现之前,一级市场仍然是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暂时的避风港。接下来已确定将要发行的北车、二重、一重都会给普通散户提供不小的中签机会,当然由于高价发行的客观事实,对中签后的收益并不能抱太大希望。至于疯狂的中小板和创业板,我们则只能慨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了。
写的好啊